自相矛盾,穆斯卡特拒绝承认战术失败,有茹萨的时候也没赢_海港_蓉城_对手
中超第23轮的焦点之战在成都主场上演,成都蓉城以4-1的比分再次击败上海海港队,完成了本赛季对海港的双杀,并迎来对阵海港的三连胜。近六次交手,成都蓉城收获5胜1负的惊人战绩,海港似乎最怕的就是这支年轻的对手。甚至可以说,上赛季的冠军都曾因对手的强势而一度捉襟见肘。此次取胜也暴露出海港在面对成都时的某些防守和心态问题,如果成都在把握机会方面再更冷静一点,分差或许还会拉得更大。对海港而言,这场失利或许是中超冠军路上一个信号,情绪管理上的缺失被放大呈现出来。
赛后,海港主教练穆斯卡特的发言显得有些自相矛盾。他先是坚称赛前的准备没有问题,紧接着又坦言在遭遇对手的强势攻势时没有做好应对,前后两段话像是互相矛盾的自供,令人难以信服。既然赛前准备确实没有问题,为什么开场就没能及时做出有效的应对?这分明折射出一个要点:若赛前准备真的完善,战术执行却在开场阶段失灵,那么问题其实来自于整体计划的缺陷,而非偶然的场上失误。
实际上,穆斯卡特的表态更像是一种态度上的坚执,难以承认自己的战术选择并未奏效。赛后他指出:在客场作战,开局需要表现出强势的一面,否则对手一开场就会提升士气。这意味着他的战术意图是通过高强度的开局来压制对手,但结果却被对手的反击和强势对抗掀翻,导致效果打了折扣。这也解释了海港在面对成都蓉城时往往陷入“开局被动、后续反击乏力”的困境,与其在亚冠赛场上的表现起伏有着直接关联。
在中超联赛的格局中,海港长期具备压倒性的实力优势,绝大多数对手面对他们时往往采取低姿态的防守策略,因此海港的后防压力往往不大。即使像山东泰山、北京国安这样的强队,在对阵海港时也不太愿意进行高强度的对抢,而是更偏向控球和稳住节奏。只有两支球队在海港面前敢于“打鸡血”般地高位逼抢,一是上海申花,二是成都蓉城。两队的不同在于对抗强度与速度:申花的技术层面尚可,但在高位逼抢时对抗和速度的短板限制了效果;而成都蓉城则不同,他们的中前场速度快、体格强壮,能在高位逼抢中形成更稳定的压迫感,效果自然更明显。
在两支队伍之间的对比中,成都蓉城的高位逼抢显得更具威慑力。首回合成都在客场第8分钟就取得进球的情形,给海港造就了一定的心理压力;而在本场比赛中,如果不是运气站在海港一边,前10分钟海港很可能就已经陷入两球落后的窘境。第20分钟,海港右后卫王燊超在高压之下的一次处理失误,被对手抓住机会转化为明显的进攻破门,这样的失误在强度高的逼抢体系里并不少见,也成为本场比分差距扩大的一道导火索。
不少海港球迷将球队的失利归因于门将茹萨的缺席,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。在首回合海港的主场作战时,茹萨虽然踢满全场,但球队仍以1-3告负,那个时候的失球时间比此次更早。因此,核心问题并非茹萨是否出场,而是穆斯卡特所选择的那种“先发强压、后续跟进”的战术在体能与对抗强度上并不占优,尤其在身体条件对比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,继续采用高位逼抢极可能走向自杀式的策略。此次茹萨缺席加剧了中场的稳固隐患,使得海港在面对成都蓉城时更难承担高强度的对抗和持续的压迫。
走出本场比赛,海港在亚冠赛场上的表现同样也在印证着同样的道理。对手大多来自各国顶级联赛,谁会害怕一个中超冠军的挑战?大多数球队选择直接抢压,而海港显然对这种战术有“恐惧感”,因此在亚冠的成绩常常波动:要么被对手的前场逼抢压得喘不过气,要么在对手的三板斧之下勉强顶住后再反击,极少看到势均力敌的对决。海港的亚冠胜负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15分钟对手的逼抢是否奏效,一旦对手的高强度开局被压制,海港也会陷入被动而难以逆转局面。
